目前,精密激光測距的極限是地月距離。這些系統(tǒng)基于被動激光測距,測量信號按距離的四次方反比(1/R^4)衰減。近日,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州噴氣推進技術實驗室的Yijiang Chen,Kevin M. Birnbaum和Hamid Hemmati設計了一套新系統(tǒng),這套系統(tǒng)使用主動激光測距,信號衰減只有距離的二次方反比(1/R^2) 。系統(tǒng)的測量范圍增大了幾千倍,而且新系統(tǒng)有可能達到亞毫米級的精度,整體性能提升三個數量級以上。相關論文已發(fā)表在最近一期《應用物理快報》(102, 241107 (2013). DOI: 10.1063/1.4810906)。
根據Birnbaum的解說,“原則上,只要增加望遠鏡的大小,這種方法可以擴大到任何星際距離。根據我們計算,實現(xiàn)從地球到火星或木星測距,需要在地球上放置直徑1米的望遠鏡,在飛船安置上直徑15厘米的望遠鏡。這個要求很容易達到。 ”
新的激光測距方案,每一端都有一個收發(fā)器發(fā)射并接收激光脈沖。激光脈沖上加載有時間標簽,用來測量脈沖傳播花費時間,進而測量收發(fā)器之間的距離??茖W家們解釋說,這些“主動收發(fā)器”是遠距離測量的關鍵。
“與現(xiàn)有光學技術相比,關鍵在于使用主動收發(fā)器。目前光學測距基于測量目標被動地反射光線。所以有效測量范圍限于地—月距離。這一距離根本不能被稱為星際空間,因為行星間距離比月球遠上幾千倍。如果嘗試使用相同的被動測量系統(tǒng)測量行星間距離,因為光強隨1/R^4下降,得到的信號會減弱萬億倍。但我們使用的激光器兩端為有源收發(fā)器,所以每端都可以得到更強的信號。”Birnbaum 進一步解釋說,需要的激光功率沒有超出現(xiàn)有激光器。“激光器本身并不需要非常強大, ”他說,“市售的激光具有足夠的脈沖能量。系統(tǒng)需要的出射光強可以很低,甚至人眼安全的光強都可以。只要有一個非常敏感的接收器并且從背景光中挑選出‘信號’。”
他們在地球上開展了實驗室測試和室外測試。雖然由于地球大氣中的大氣湍流的波動將增加少量的誤差,科學家們認為,這個誤差可以被控制在1毫米之內。測量與實際距離的偏差不超過0.14毫米,遠低于1毫米精度的目標。
實現(xiàn)遠距離、高精度激光測距的最大挑戰(zhàn)為收發(fā)器同步和克服雜散背景光。研究人員使用新的同步方案來克服這些難題,包括星際激光通信,以及使用低重復率短脈沖激光。未來他們想對系統(tǒng)進行更大規(guī)模測試。“技術在實驗室與室外測試得到了驗證,我們接下來想在飛機與地面測試收發(fā)器,然后我們會在地面和太空船之前測試。”伯恩鮑姆說。
激光測距的巨大進步將帶來許多應用。首先可能解決火星內部組成迷題。其次以用在基礎物理領域新的實驗,包括:檢驗等價原理,明顯的宇宙加速膨脹,可能存在額外維度。最后,新激光測距系統(tǒng)可以保證行星間實驗的開展,并可以擴展到其他太陽系天體。這一系列實驗將揭示諸多:行星的演化,大氣、海洋和光環(huán)的組成成分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