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的研究人員開發(fā)出了一種新型的光學特種表面材料,其性能可以利用一個激光脈沖進行動態(tài)配置。該研究小組認為,這種技術,具有比傳統(tǒng)的等離子腔損耗低,可用于可重構光電元件的相關應用。
雖然特種材料最初是開發(fā)用于無源操作輻射以達到完美的透鏡或隱形裝置,該領域已擴大到包括可切換或調節(jié)性能的材料。這些通常有等離子諧振器,貴金屬結構的亞波長可直接干涉直接輻射的電磁場和波前的重塑。
重新配置這些性質,他們可以與一個所謂的相變材料進行結合,從而改變響應外部信號在某些方面的性能。然而,等離子諧振器通常具有較高的損失,特別是在光的頻率。因此,近年來,許多研究人員已經由硅或其他介質材料的特種表面,因為他們的損失更小,也更容易制造。
激光開關
在新的研究中,Nikolay Zheludev和同事在南安普敦大學已經從純硫鍺銻碲制作出一種特種表面。許多化合物,有一類化合物包括硫化物、硒和碲化物,都可以在結晶和非晶相存在。加熱晶體到其熔點以上幾納秒會破壞了晶體結構,使材料變?yōu)榉蔷РAА?/div>
觸發(fā)逆向轉變,玻璃被長時間加熱到一個較低的溫度(但仍小于一微秒)。硫屬化合物常被用于人工電磁材料,通過改變周圍的環(huán)境進而轉移等離子諧振器的諧振頻率。然而,晶態(tài)和非晶態(tài)化合物本身有很大的不同,這種相變材料被用在可擦寫CD和DVD的光學特性,并用于正在開發(fā)的新型計算機存儲器。
研究人員沉積300納米厚的薄膜非晶鍺銻碲化物在石英襯底上。他們測量了在一個范圍內的近紅外波長的膜的近紅外吸收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它是相對透明的。接下來,他們用離子束選擇性地蝕刻掉硫化物產生亞波長納米光柵。顯著的吸收共振出現(xiàn),并與依賴于光柵周期性的頻率產生共振。
相位變化
Zheludev的團隊用綠色激光束進行掃描表面。光會加熱材料,使其結晶。測量晶體光柵的光學性能,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了顯著的差異:一個光柵反射結晶后,這種硫族化物在1470 nm處僅有非結晶狀態(tài)下光反射量的20%。“我們首次表明了,超材料的介電可通過介質本身的相位變化進行切換,”Zheludev說。研究人員還沒有證明反向過渡到非晶型的光柵:這將是更困難的,很簡單,因為它需要加熱的材料,在它的熔點以上,同時保持光柵的結構。
在德國亞琛工業(yè)大學的Thomas Taubner贊揚了這項研究,他說,過去幾年研究人員對這一全介質特種表面結構的重構一直研究,如今將更進一步。他認為,缺乏可逆相轉變使得這才是“初步”,但他還說,“在納米光子學范圍,首要目標當然是表述概念,然后,在做工程上的研究。”
轉載請注明出處。